|
我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实行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海大毕业生普遍具有“基础理论扎实、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等特色和优势,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一直成为社会需求的“热门”,就业率始终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泽之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v! ?/ Y9 @0 t' j& w+ l$ q
% f: U% Q! B! S1 k- j; v ● 共和国元帅—罗荣桓;/ L! L% x" u" X, G/ S
● 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 O& r. V! }. Z# _
●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
& F0 ?- y) u; W6 ]2 x M" B7 d4 o8 T ● 中国海洋药物工程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
# b# p) k* y3 F ● 水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 ?9 y: W# W3 N* c( x3 S1 i
● 海洋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
# H6 g: W& O4 v; w8 K; r: t4 H ● 水产养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
4 y+ B5 d1 C( k" m. h* ?( m6 X ●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3 o7 G3 i3 [ h5 d
●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
" a7 T/ q, W( @1 W( O6 c: i ● 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
0 ~/ v- R( Z% `1 @% L ● 中国第一个南、北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 ~% W+ z2 J# m' H! W3 |
● 全国海洋及水产界绝大多数的博士生都出自海大;1 c/ F1 ^6 m4 c B; C# ~- h1 h
● 在第一次南极考察队员中共有75位科学家,其中海大毕业生39人,占考察队员总数的52%;
8 M% s0 z, h! |3 @' p ● 在“神舟6号”发射现场,有50余名海大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而日夜忙碌;4 ^" S* S! `7 e. L. Z) m+ f
● 神秘的南北极,浩瀚的海洋,国内国外,各行各业,到处都有海大人奋斗的足迹……8 e) [' ~$ `/ E2 H" J% B9 m) Q9 G
7 e$ D) p5 @& O4 G5 f- m 目前,学校已与国家海洋局、中海油、海尔、海信、华为、朗讯等5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除部分毕业生考研或出国深造外,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到国家重点单位、政府机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行业就业。另据调查,80%以上的毕业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就业。
Z* g2 L- O$ @ e, ?' O. M: ^. x; s( {% c* B E$ B: C
/ {3 b3 ^4 e# N) X. b3 t
& U2 @( u! Y" C" E& @( ^
) x) z* _& K7 H5 I# ~/ w. N3 o' v
2003年—2006年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比较表3 T, z' p$ A% H
2006年毕业生流向3 E( |: u6 f% p3 w! e. `0 o* `2 Y% t
1、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上看, 到研究机构的占0.59%,录取为研究生的占26.74%,到企事业单位的60.78%,到高校的占0.94%,到政府机关的占2.37%,,出国的占1.97%。
" i, u8 q- t! c8 X
; _) r" M- e3 Q" k) B. y4 s 2、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上看,我校今年毕业生大多数留在了山东省,占我校本科毕业生的69.9%(其中青岛占总数的51.5%),到北京、上海、广东和天津的毕业生占12.5%,到西部各省就业的占3.6%。
+ B3 n$ V' r( P- S! a( {+ F
6 G0 h. h9 Z: j( Q# t$ V- @; u& O2005年毕业生流向
1 t$ F& h! H, D8 r9 n) c. _1、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上看,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占6.9%,到科研设计单位的占3.5%,到国有企业的占15.1%,到部队的占2.8%,录取为研究生的占29.7%。流向图如下:& P$ t3 y E0 e4 d. W6 o' M
( s5 w* a3 s" {5 y+ i8 I5 Z0 B0 \
2、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上看,我校2005届毕业生大多数留在了山东省,占我校本科毕业生的73.8%(其中青岛占总数的62.5%),到北京、上海、广东和天津的毕业生占13.8%,到西部各省就业的占2.4%。
* |3 c9 n) Z9 X1 T* M# n: u# D
. f5 M0 }0 T- C/ O M2004年毕业生流向
2 `3 M8 b# W. P+ v1、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上看,到国家机关的占9.1%,到科研单位的占3.6%,到国有企业的占16.5%,到部队的占2.0%,录取为研究生的占30.3%。流向图如下:, y4 C0 k8 o1 [3 t: D5 m8 R. m
, y' v3 w! `- j* i+ X# u# A" Q 8 F* H% p/ i, k
5 ]/ }2 ^4 d; W/ T! |
) S& u0 ?$ |% {( Z: [
6 j$ G! v: D; B- d: l4 {1 b* T ; e3 s% `* b& E2 i6 v
/ ` q \6 o9 R ; J- a$ T" y2 H' ~
2、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上看,我校2004年毕业生大多数留在了山东省,占我校本科毕业生的76%(其中青岛占总数的67%),到北京、上海、广东和天津的毕业生占12%,到西部各省就业的占1%。
% i1 B, }$ u2 K: T8 G% r ! A8 \7 u# v7 Q, [
$ s3 `# W# G% M; D2 ` a
2003年毕业生流向
6 C5 f R- ^+ x5 g0 L4 z/ o 1、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上看,到国家机关的占11.5%,到科研单位的占6.7%,到国有企业的占11.8%,到部队的占1.98%,录取为研究生的占26.67%。流向图如下:$ k7 K9 _2 f3 c$ L4 t
4 ^2 d: i; C7 i8 Q- h! n
, B7 b4 B/ D/ l! x+ I- L2 x5 q+ m, y7 C1 k
8 T# ]$ N8 ~/ F9 @
6 B9 ^* e* V; a. U
- r+ M W% x6 o
/ R- Z; H7 @! F. q; _; @
2、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上看,我校2003年毕业生大多数留在了山东省,占我校本科毕业生的74.23%,出国的毕业生占2.77%,到北京、上海、广东和天津的毕业生占14.62%,到西部各省就业的占2.02%。! G- R& ?; ~7 K* g
+ E- O/ w/ }; A. z/ g
/ e" n5 M! U7 y; J+ K
& ?2 ?' G2 n, B! Q
( J3 w6 Q; I" q- u( B 4 r0 N* O' V4 a
, |6 j+ _' J( `" t5 D8 V7 {1 V# P%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