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专业介绍 本专业自1983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近几年来在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工程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高分辨地震勘探、岩石圈地球物理测量和数据处理、油气藏描述与油气藏表征、复杂油气田物探方法、地震波场模拟、基于模型的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地球物理井间电磁测井及层析成像技术、水资源与工程环境勘查以及非地震探测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领域。学科带头人李庆忠院士,是目前我国石油地球物理探测领域唯一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波动地震学”、“三维地震勘测”、“偏移成像”和“高分辨地震勘探”等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本学科设有海洋地球物理勘察实验室、复杂油气田物探方法实验室、石油与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地球探测信息技术实验室等。现有浅层地震仪、激发极化仪、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数字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GPS定位仪、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等野外探测信息技术采集系统。由三台先进的计算机服务器、十几台计算机工作站、数十台微机以及高密度工业磁带机、A0热敏绘图仪、彩喷绘图仪、A0数字化仪等构成的高性能并行计算与输入输出设备,为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与解释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十五”初期本学科专业已落实的课题和实验室经费累计已达1200万余元。 二、学科研究方向及其导师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 地球物理信息技术 | 该方向以解决当前地球物理勘探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研究目标,以研究和开发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为特色,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于信息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现主要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复杂地质区域的地震勘探技术、静校正技术、噪音剔除技术;深水长周期鸣震与多次波剔除技术;地震模型技术;层块体速度分析与检测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地震反演技术;以及高性能并行算法等软件技术的研究等。 | 工程地球物理 | 该方向主要根据大地各种不同的物性差异,采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手段与数字信息分析处理方法,获得重要的地质特征信息与结论,为大型水利交通建设、规划建设和城市高层建筑设计、地下水利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城镇的灾害与环境安全性的评价等领域提供可靠的重要依据,同时用各种方法与成像技术手段获取的各种物性资料与地质特性信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所建立起来的可视化信息库系统,为城市建设与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地质方面的数据与资料。 | 岩石圈地球物理测量和数据处理 | 该方向用地球物理中的重力、磁力、地热、大地电磁、天然地震的测量等手段,获得反映岩石圈各物质层,尤其是深部的构造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发综合解释的数据处理系统、模拟其地球动力学成因机制。在已开展的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方法。以国际合作方式在我国的重要构造边缘地带,开展地球物理测量,研究开发数据处理新方法、新技术,建立综合反演解释系统。对岩石圈构造动力机制的研究、对盆地成油环境和模拟构造边缘运动、对石油开发和预测天然地震都具有意义。 | 计算地球物理 | 该方向的研究范围涉及重、磁、电、地震、测井等方面,井间电磁测井成像及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已成为地下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勘探,石油生产,资源管理,地下水污染,环境监测等领域重要而核心的工具。利用高阶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付里叶变换等方法系统地对复杂地质体进行了正演和反演,取得了一些创造性成果。利用井间地震与井间电磁的联合反演技术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 | 油气藏综合描述 | 该方向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方法对油气藏进行描述和表征。在油气藏勘探阶段,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油藏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岩石物性和流体分布进行综合描述,并结合油气成藏基本理论,多学科综合分析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指出新的勘探方向。在油气藏开发阶段,通过静动态分析,对油气藏进行精细描述并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指导油田调整挖潜。 | 海洋应用地球物理 | 本研究方向对中国大陆架及邻近海域为对象,重点研究中国边缘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发展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河口、海岸带浅层沉积作用,为海洋环境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其特色在于深部构造研究和浅层沉积环境研究的结合。 |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和计算机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较完整系统地掌握地球探测和信息技术领域内一个方向的理论、方法和现代化手段,了解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况。能够从事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工程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高分辨地震勘探、岩石圈运动的地球物理测量和数据处理、油气藏描述与油气藏表征等某一方向的分析和科研能力;可分配到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工程勘查、以及政府决策部门的科研、生产、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