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学山东省重点学科 一、遗传学学科简介: y9 }/ y4 w- f3 S
1 G5 X& B, j) [' r- U* i7 X/ w 本遗传学科,拥有遗传学博士和硕士学学位授予权,同时,由于生命学院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海洋生物博士点,相关学科共13个博士点和相应硕士点及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具备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研究力量。
; h9 @+ B) U7 s* | 学科有悠久的历史:是已故著名遗传学家方宗熙先生创建,是我国开展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30多年来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方向与学科地位,藻类遗传育种理论体系和育种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贝类和鱼类遗传育种、发育与进化遗传学等领域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7 e" X$ j" ~7 J* G
本学科是“211”和“985”建设重点学科。学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实验室和人才梯队建设。本学科内设有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提供着完备的硬件支撑。
& T) F s& n# p' t) G1 f 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优秀科研教学队伍。有教授12名,其中博导10名,副教授12名。十五期间承担一大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包括973课题4项,863课题23项,国家基金15项,国际合作4项。总经费2000多万。在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重大专项的第一批课题中,本学科承担了全国同类课题的1/8。
- ?! l# O O% P+ V2 N 学科有丰硕研究成果:创立了海藻遗传学,创立了海带和裙带菜丝状体育苗、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方法体系,培育出“单海1号”、“单杂10号”、“荣福海带”等多个海带新品种,支撑了我国特别是山东的海带养殖业。紫菜细胞工程育种、江蓠和螺旋藻良种培育等“大型海藻生物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倍体和三倍体牡蛎,被宋健同志誉为高科技典范。“十五”期间培育出的“荣福海带”和“蓬莱红”扇贝2个海水养殖新品种,在863最终验收中,成为海水养殖种质工程重大专项中四项标志成果中的二项,“蓬莱红”的培育,被专家评为历史性突破。三十多年来,海大遗传学科共获得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0余项。仅“十五”期间,本学科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 M, J1 E4 F8 P 本学科将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海洋生物遗传学和种质工程方面创新开拓,力争将我校遗传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 I) H8 c% E; I! \
" R9 X3 B* j( p" `7 u- ~3 ]8 o; m( `; X1 N' C7 \
+ [" z" ~0 [# T% v0 [
二、“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9 p% y9 U2 P3 ?6 u. s" A1 ~# r
. y( N5 e6 S+ A9 I7 @& O0 D! E1、本学科(实验室)在学科(实验室)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建设和发展情况:
+ W0 ?1 ]3 k& h0 u3 { 本学科现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中级职称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2人,占教师系列总数的76%。“十五”期间,相继承担和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973计划子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12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高,共计培养本科生400 多名,英语四级通过率97%,优秀率43%;英语六级通过率60%;近5年本科毕业考研率平均达47%,班级最高考研率达60%;一次性就业率95%;在“211工程”建设期间本科毕业率、学位获得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名,博士研究生46名,培养博士后4人,外国学位留学生4人。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奖4名,省优秀博士论文奖5名。2002年以来本学科条件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拥有实验室面积1600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1500万元,大型设备(5万元以上设备)20余台套。2002年以来,与国际多所知名大学/研究所多次进行学术交流。
2 c( s X# y* s ! I( J; \6 v g' J& G' [! o2 E
2、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及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情况及取得的效益:
5 |! N+ v. l3 E) m- t1 E6 I# G+ J6 [$ ~
( b I8 Y6 W) ?( o 1)培育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2个。构建了第一个扇贝遗传连锁图谱,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育技术培育出高产抗逆的扇贝新品种“海大蓬莱红”。该品种增产幅度达35%-68%,平均养成成活率73.2%,目前已通过国家新品种认定。累计示范推广养殖面积1万多亩,新增产值2.3亿元。养殖栉孔扇贝高产抗逆新品种培育获得2005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0 N* R$ O( p7 p' x
利用海带配子体克隆培养技术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海带耐高温品种“荣福海带”,该品种比普通品种提高耐受高温能力2℃以上,延长收获期15天以上,提高产量20%以上,已经通过国家新品种认定。% `7 I7 Z# w( u* f. a, S# N9 V
e, i& _$ s# z9 R7 O4 Z& Z+ i4 f4 n 2)文昌鱼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取得国际公认的成果。发现文昌鱼基因组有脊椎动物祖先的原始特征,又有自身特征;确定了酚氧化酶是区分表皮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指标酶;率先提出文昌鱼后肠可能和脊椎动物肝脏具有同源性的推测。提出“文昌鱼可能代表一定程度特化的、由脊索动物无脊椎动物祖先过渡到脊椎动物的进化中间体”这一新假设,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8篇,累计被他引260余次。
~- Z( w1 x9 q, w2 E 3)藻类育种、养殖、加工一体化研究取得突破。筛选出适温范围广、繁殖速度快、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的螺旋藻优良品系,主持建立了我国北方螺旋藻工业化养殖的生态调控模式,建成了优质高产的大型螺旋藻生产基地。研发生产了螺旋藻胶囊和片剂等系列药品,创产值3.2亿元,利税7800万元。参与建立了龙须菜南移浮筏栽培技术和种苗技术体系,实现了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根本转变。龙须菜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栽培海藻新物种,栽培面积逾10万亩,形成我国继海带和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海藻产业。促进了海藻栽培业和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步,并带动了琼胶制造业的发展,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使我国由琼胶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累计创产值14亿元,利税2.3亿元。“螺旋藻/节旋藻基础研究、养殖和开发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龙须菜品系选育的生物学研究、大规模栽培和开发应用”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 x0 n; {: I& F, ]4 C ! f+ g- z- i& R: H, ]' S5 S
三、“十一五”期间的建设目标、内容及标志性成果:
4 J# r5 l, _ O- G1、建设目标:6 M( ^6 d( ]$ }, B9 z+ ?
经过“十一五”建设,使我校遗传学科几个主要研究方向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手段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高,成为国内具有较高声誉、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基础研究与新技术源头创新基地之一、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基地之一和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之一。使该学科不仅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应用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在遗传学理论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 F/ v/ [7 l4 g/ F3 E; I 8 q( ^) G' t7 P
2、建设内容:
8 u$ H: n- c( Y2 }# l; ] 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与遗传育种方面,主要从分子、细胞及群体水平研究鱼、虾、贝、藻的遗传规律,采用生物高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海洋生物新品种。在海洋动物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进行开拓性的分子标记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善适合海洋水产动植物良种培育的体系和策略,构建重要养殖动植物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功能基因的精确定位。研究海洋生物生长、繁殖、抗逆、抗病等主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与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相关的功能基因,对其进行识别、克隆、定位、结构与功能分析,研究这些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基因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制品开发。在海洋动物发育遗传学研究方面,从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多层次水平研究海洋动物发育遗传学及生殖机理,在海洋特有动物,特别是在进化中处于特殊地位的文昌鱼的发育遗传学、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关系等领域进行原创性探索。主要开展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研究海洋生物的基因特点和功能特点,并进行开发利用。加强海洋动物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理学方面的建设,在无脊椎动物发育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海洋特有动物,在进化中处于特殊地位的文昌鱼等的发育研究、比较进化研究中,加大力度,力保该方向研究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I/ Y ~( o4 B$ h
) W, ^* W& o4 l
3、预期标志性成果:
5 @# B$ r( u6 g) v- u9 s5 ` 培育海洋生物养殖新品种(系)2-3个,完成中试示范,其中1种申报国家水产良种;研制生物材料产品1-2个,完成中试生产;在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获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理论成果;实现成果转化2000万元以上;主持国家级课题30项以上,申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4-5项;申报专利4-6项;在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
! J" @3 w$ m0 K' G2 ?2 g
! \* f# A$ q/ |! |, L' L+ x4、主要措施:$ U/ x- U8 ` l2 G
1)将遗传学科列入国家重点学科申请视线,进行重点培植,强调该学科海洋生物特色的同时,加强综合建设,在211和985建设中,向遗传学平台倾斜,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使遗传育种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平台的硬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争取申报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同时,将遗传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l8 T2 T1 d( U' X
2)以“泰山学者”岗位为契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3-5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科研后备军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重点方向的梯队人才,全面提高中青年研究人员科研素质和竞争力,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努力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团队。
9 q* x3 v O( J, {, v7 k 3)凝练学科方向:对学科方向进行凝练、整合、重组等,以遗传育种为主体,海洋生物为特色,努力打造海洋生物遗传学(或海洋生物技术)品牌,力争在“十一五”末拿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4 z( K$ j& C1 ^" s' x
|
|